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西京消化病医院 > 媒体广场
向世界之巅挺进
分类:媒体广场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10519     更新时间:2011-5-12

樊代明:光环背后的“苦行僧”

记者 支拴奇 邓楠 雷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

古城三月桃花红。在一个艳阳天的中午,我们来到了第四军医大学,采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该校校长樊代明院士。 12点 30分,樊代明准时来到约定的会议室。中等身材,肩章上金灿灿的将星,映衬着绿色军装,更显挺拔;梳的一丝不苟稍显蓬松的头发,一张喜庆的圆脸,一个乐呵呵的平易近人的校长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小山村里走出的院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樊代明出生在重庆的渝北区统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家八口全靠父母种地勉强度日。在他小学毕业以前,几乎都没穿过鞋。那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长大了当个乡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科学家,即便知道也不感兴趣。因为当上了乡长就能吃白米饭。“为了这个梦想,我拼命读书。那时,妈妈拿着坐月子时别人送来的 20个鸡蛋,给我换了算盘学习。我每科考试都是第一,除了体育。因为吃不饱饭,跑、跳都没力气……”樊代明笑着说。

1972年 12月,樊代明参军了,在西藏海拔 4800米的地方,养过猪,当过卫生员。樊代明告诉记者:“我现在做饭还挺好的呢,两个手可以一次包两个包子,最拿手的菜就是回锅肉和水煮肉片,我还可以做担担面,刀工也是很好的,切的笋丝沾点水后就可以沾到墙上了,这些都是当战士时学的”。

1975年,樊代明进入第三军医大学学习。 1978年 , 因为成绩优异,提前一年大学毕业的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第四军医大学的首批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他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有着一流治癌专家和研究设施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回国后,樊代明带着同事建起了实验室,一年内,制作了 3万余张病理切片和 2万多张 ABC免疫酶标等特殊染色片。“硕士博士 ,首先战士”——这是樊代明爱说的话。他自己就是用了一种战斗的姿态 ,才将别人的奋斗历程浓缩了 ,在人生的路上不断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的丰硕成果。

胃癌是世界上第二大癌症死因 ,在我国也是一种最常见肿瘤。胃癌早期难发现易治 ,晚期易发现难治 ,而现实情况是一旦发现大都是晚期 ,治疗效果很差。作为院士的樊代明 ,半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苦战这个难关上。

为了获得准确的科学数据 ,樊代明亲自带领大家到癌症高发区进行取证和调查。村里不通车 ,他们靠步行进村。实地的调查 ,使他们掌握了科研第一手资料——极有参考价值的家族生存谱。樊代明甚至亲自派车到这个村 ,把所有的村民接到西安验血、做胃镜、留标本……

正是凭着这股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三种诊断和治疗胃癌的新方法,使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技术跃上了一个新台阶。上世纪 90年代初,樊代明又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结合,建立了胃癌血清免疫诊断方法,只需一滴血便可检出早期胃癌,使血清诊断胃癌阳性率由 45%提高到 70%以上。

在 2008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 ,樊代明和他的科研团队摘得了我国医学领域该年度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首次提出了胃癌序贯预防策略 ,有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空白,樊代明和他的团队登上了国际胃癌研究领域的高峰。

敢于“否定”的严师

笔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次舞会上,樊代明的女儿和一个男研究生跳舞时,不小心踩了他的脚。而作为惩罚的条件,竟然是被罚做樊代明的研究生。可见,樊代明在学生眼中的形象是如此的严厉。

樊代明说:“我对我的学生从来要求是很严的,因为这些人选择了科学,选择了这条道路,他就应该好好地走下去。考我的研究生,一年有三个、五个,我把你录取了,就代表了别人做事,因为喜欢这条道路的人就失去了这个机会,那么你来了以后,除了你自己的进步以外,同时要担负起别人,就是落选那些人的责任,所以说,要不你就不来,来了就得好好干,因为你有双重责任,我们不要说更大的责任了”。

第四军医大学有这样一个规定,博士生发表的论文一定要发表在国际杂志上,要与高手过招,不然就缓发学位。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们将全部精力放到了发表论文上,而忽视了临床的动手能力。对此,樊代明表示:“论文是科研工作的结果,所有的事情都是要做出来结果,才能写出论文,所以好论文肯定是有好的工作结果的,对于论文发表的要求不会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好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看病两者是不矛盾的,可能在做基础研究的时候会耽误一段时间做临床医生,但是这是对医学技术的一种升华,将来会站在另外一个高度去进行临床看病,效果会更好。实际上就是,写论文是技术的总结,通过思路,做出工作写出论文。”

“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是樊代明在学术研究工作中一直坚持的。“我们做任何事情无外乎要向前走,前人走过的路再走就没有意义了。前后对于一个人而言,是自己所站的地方不同而已。当你选定了一个前方时,就要坚持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克服阻力克服诱惑,永远向前走。在人生当中有困难是好事,有些坎坷不平才有风景可看。在人生过程中,要甩掉很多的包袱,无论是困难还是成绩,这样才能轻身而行”。

谈到“否定到最后”,樊代明说到:“怎么走都要带着否定批判的态度。不要满足,在大起的时候要做好走下坡路的准备,即使滑到谷底,也不要气馁,走到了人生的谷底,迈任何一步,都是前进”。

樊代明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在宜昌写过一首诗“波涛翻滚浪激天,横流穿泄只向前,轻舟踏破飞身去,回笑岸松空等闲。”想必,这正是对樊代明学术“否定观”的最好诠释。

乐趣就在工作中

樊代明是世界胃肠病大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学和肿瘤学专家,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承担国家“ 863”、“ 973”、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课题,系首批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这样多重身份的交织,樊代明却能成功的进行转换,无论是医生、博导,还是校长、工程院的副院长,都有一个共同点——为医学服务。作为医生,他把学到的知识直接为病人减轻痛苦;作为校长,他把医学知识传授下去,带出学生后继有人;作为工程院的副院长,站在更高的层面,把全国的相关力量组织起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使得全民族医学得以发展。

“虽然在不同的层次,实际上是在一条战线上,大的工作对小的工作有引领作用,小的工作对大的工作有促进作用,可以相互促进,使得每一项工作都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樊代明说。

采访樊代明,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时间的把握是如此的精准,甚至到了对每分钟的“吝啬”程度。樊代明告诉记者,一天 24小时,除了 7个小时睡觉以外,都在工作。一般是在晚上 11点半左右上床,早上 6点起床,一天三次觉。中午休息 40分钟,晚上 7点到 7点半的时候是他打盹的时候,一般看新闻联播只看前面的标题,睡到 7点半,太太就说:“起床吧,该上班了”,然后他就去上班。

“您在放松的时候,业余活动是什么呢?”记者问。“我的业余活动就是科学研究啊,今天我跟你们说话就是在放松啊。我除了 7个小时睡觉外,就是在写文章,做实验……我的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我天天在生活,而没有工作”樊代明说。

一家大大小小有 19个医生

对于樊代明的报道,大多都是在写他的学术科技成果,而描写个人的却不多,那么在生活中的樊代明是什么样子的呢?

科研工作是繁重且精细的,这样夜以继日的工作难免会影响到一些普通的生活,在这点上,樊代明对家庭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谈到家庭生活,樊代明爽朗地笑了起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一家门,就要有共同的志向,兴趣,爱好。在我的家里,我太太是皮肤科教授,女儿女婿一个是整形外科博士,一个是骨科博士,我们家一共大大小小有 19个医生, 其中 3个还没有毕业呢。我们把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发现一个查出癌症的方法,作为乐趣。我们的乐趣实际上就是工作本身。或许你们会觉得我就像一个‘苦行僧’一样,整天过的很痛苦,实际上,我们是在苦中做乐,痛并快乐着。”

那您觉得你在您女儿心中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呢?记者好奇地问。

樊代明说:“我是严厉的父亲,慈爱的父亲,幽默的父亲。我的女儿也很幽默,有一次我们吃饭,一盘盘菜端上桌后,我女儿就说“爸爸,我给你猜一个脑筋急转弯:外国人排队,打一个菜名。”我没想出来,我女儿说谜底就在桌子上,是羊肉串啊。”樊代明接着向记者提问,你知道外国人洗澡是什么吗?还没等记者缓过神来,樊代明便提高了一个声调微笑着说:“羊肉泡啊!”

采访樊代明是一件很轻松愉悦的事情。谈话中,对于专业上的认真和缜密,时刻提醒着周围的人,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声名显赫的医学专家,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空缺五年的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的得主。但是,当他用“车鸣撕碎心,步后不尽,孤身攀秦岭,采花献亲人”来形容自己当年入伍在车站离开故土时的心情时,你又会感到,眼前的这位将军似乎又多了些似水柔情的诗人风采;尤其是他谈到自己的女儿和家庭时,那不经意的抬高的声调,那发自内心的幸福的笑容,一位慈爱幽默的父亲,一个温柔体贴的一家之主形象便跃入眼前。

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结束了本次采访。

走出掩映在绿丛中的第四军医大学行政大楼,正赶上学员们上课的时间,一个个穿着绿色军装,手提黑色公文包的学子们,迈着整齐的步伐,在队干部的带领下昂首挺胸地走向学习深造的课堂。

中午两点的太阳,正是最热的时候,可是此时,漫步在这安静却威严的校园里,望着这一批批激情昂扬的学子们从眼前走过,品味着徐徐微风吹来的阵阵清香,世俗的喧嚣早已抛之脑后,眼前再次浮现出采访中谈笑风生的樊校长。

来源:人民网

http://sn.people.com.cn/GB/190197/190208/14503951.html

 

 

向世界之巅挺进

——记 2010年度陕西科技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院士

2010 年度陕西科技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

樊代明院士接待外宾参观西京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院士领衔的团队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樊代明的领导下,西京消化病医院成为世界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消化病医院

樊代明院士在为患者做检查

樊代明院士在带教查房

从部队卫生员到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普通科研工作者到国家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从名不见经传的留学生到世界消化病学大会主席、从教员到校长、从战士到院士、从士兵到将军,官不小却没有架子,著作盈箧而不类夫子。敢想敢干,风趣幽默。他不仅打造了自己的精品人生,也成功带出了一个金牌团队,如今,第四军医大学正在他的带领下,向着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挺进。这就是 2010年度陕西科技最高成就奖获得者樊代明,一个写满人生辉煌又富有传奇的樊代明。

精品人生

樊代明的人生轨迹要从 39年前的一个突发事件说起,那时,年仅 19岁的樊代明还是西藏亚东某边防团的一名卫生员。一次,在茫茫高原,一名战友因误诊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作为一名医者,樊代明的心都碎了,他握紧拳头发誓——要当一名好医生,从那时起,治病救人成为樊代明生命的坐标。

1985年,在第四军医大学学习的樊代明,以优异的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有着一流治癌专家和研究设施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刚刚到达日本,樊代明的自尊心就受到了强烈地刺激。一位外国学者说:“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用高科技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还是小学生……”而现实的情况更让樊代明揪心——在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达 40万,有 30万人被胃癌夺走生命。面对现实,樊代明选择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他痛下决心: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可以干得更好,向世界性难题胃癌开战!

樊代明那时研究的课题是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当时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学者在摸索,其制备技术和培育过程极为高难。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樊代明将全部的精力放在查找文献和做实验上,仅用了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 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这一消息震惊了日本 ,专业的日本《药业时报》用一个版的篇幅报道了他的这一成果。

1989年初,回到母校的樊代明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向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及预防策略开始冲击。在 863计划、 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香港 RGC基金的资助下,樊代明与香港大学医学院王振宇教授联合,采用包括血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克隆与基因修饰、组织病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等多种技术手段,从胃癌病因预防、化学预防、早期预警及耐药机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该项研究先后在《美国医学协会期刊》、世界癌症医学顶尖期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期刊》等国际期刊发表论著 125篇,影响因子合计 471.08分,被国际同行引用 1098次, 10篇主要论文被国内外引用 781次;有 194篇论文在三十余次国际性学术会上交流;樊代明先后主持或参与了 55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并受邀在美国、日本、法国、挪威等学术会上作专题演讲 74次;出版专著 18部。樊代明还先后诊断出世界第 14例、中国第 1例嗜红细胞性淋巴瘤 ;世界第 8例、中国第 1例胰管、胆管血管瘘并上消化道频繁出血。

挑战前沿的路从来都是艰辛的。樊代明常说,科技创新就是饱经艰苦,寻找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谁就能最后走出去。那时,他带领的科研团队一年内制作的病理切片和特殊染色片就达 5万余张, 5万张,数一遍也不容易 ,何况要一张一张制作、一张一张地仔细分析。就是在这日复一日的艰辛攻关中,他们收获了硕果,赢得了尊敬。经过 18年的艰辛探索,樊代明带领他的团队,在胃癌研究及预防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8年,其创新性研究成果《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的发现及其序贯预防策略的建立和应用》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是当年我国医药卫生组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创下了众多第一:首次提出的胃癌序贯预防策略,有效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填补了国内外医学界研究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人类最终战胜胃癌开辟了新的途径,引领了胃癌防治方向。世界消化病主席 Tygat教授激动地说:“你们的研究达到如此高的水平,了不起!了不起!”

无论身处何地 ,樊代明的脚步一天也没离开自己的消化病学领域。 30多年来,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深夜都要去探望一下病房的病人。他的这一习惯也时刻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别人对他的执著不解,他却总是说:“我热爱我的工作。”

金牌团队

提起樊代明,就不得不说他付出心血的西京消化病医院。在他的带领下,原本仅有几十人的消化内科短短数年间,就发展成驰名世界的全球最大、最先进的消化病医院。

2008年 11月 11日 ,由樊代明领衔挂帅的西京消化病医院盛大起航。新建的西京消化病医院建筑面积达 3.3 万平方米 ,拥有10个病区 370张病床,集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监护室、内镜中心、介入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实验室、国际学术会议厅、餐厅于一体。

该院的前身是成立于 1954年的消化内科,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消化专科之一。科室在多位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不断向全国领先的学术地位冲击。 1995年,这一接力棒传到了樊代明的手中。樊代明以科研为先导,以精品讲座为抓手,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高层对话与合作,及时确定了开展肿瘤早期预警、消化系疾病预防性重组疫苗的研制、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分子群的发现等四个研究方向,凝练了学科研究方向,不仅构建起交叉融合、特色鲜明的消化病学科体系,而且形成了资源共享、协作攻关的新型科研模式,使学科完成了从追踪前沿到超越前沿的转变。

在樊代明的出色领航下 ,西京消化病学科已成为我国的金牌团队,一年一大步,领跑于国内消化学界: 1997年成为全军消化病研究所和全军重点实验室; 1998年成为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 1999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学科; 2000年成为全军医学研究所“重中之重”建设学科; 2001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为首批“科技创新优秀研究群体”; 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全军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这里的每个专家教授都有自己的“绝活”。科研实力上更是首屈一指,近五年承担了国家重点项目、国家 863、国家 973项目等 48项,经费近 1亿元,人均 90.9万元,发表 SCI论文 158余篇,其中影响因子 5分以上 16篇、 25分以上 2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4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 ,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 4项,实现了学科发展和医院发展历史性突破。

“西京消化病医院还要努力在世界消化病领域达到学术第一,成为世界消化病科研医疗中心。”这是樊代明给西京消化病医院制定的目标。在樊代明的带领下,西京消化病医院硬是靠挑战极限,精益求精的医术,改变了一个个被判处“死刑”的结论。

由西京消化病医院完成的我国首例接受活体小肠移植手术患者杨峰,目前已经度过了 10余个春秋。这是世界生存质量最高、存活时间最长的活体小肠移植患者。“能看别人看不了病的就是有绝招,能看别人没有看过的病就是首创。”这是樊代明的精品语录。而由这些史无前例的成功病例凝结而成的就叫“西京制造”。

樊代明在担任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时 ,旗帜鲜明地倡导“精品”,“学术上人人有基金,科研上人人有成果,临床上人人有绝活”,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并举”的策略,鼓励医生按照不同特点练就绝活。樊代明说:“没有绝活,就会走上绝路。”

当年,当消化内科还比较弱小时,就派出了郭学刚、张宏博、周新民赴日本京都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学习、进修临床和内镜新技术。还引进了韩国宏和王建宏,积极开展了消化系疾病的血管介入、超声介入诊断和治疗。

在樊代明的领导下,西京医院消化内科,人人有国际论文,成为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国家基金委评为全国首批医科院校唯一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出了好几个。 2006年,《中华消化》学会杂志在武汉举行全国论文演讲比赛,包括 7个美国教授在内的 21个评委都是当今权威,结果 10个一等奖被他们夺走了一半。以这些骨干为支撑,西京消化病学科个个身怀绝技,已经成为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响当当的一支金牌团队。

为了让“西京制造”誉满中华,推动我国消化医学临床的发展,樊代明带领郭学刚、张宏博、韩国宏、王建宏、周新民等 5名专家教授组成的“消化病讲师团”,在全国进行学术报告和手术示范。仅仅两年,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 25个省市自治区的百家医院,直接听众近万人,帮助当地医院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千余例。 2009年起,樊代明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西京消化病医院举办每月一期的培训班,包括路费、食宿、会务费等全部免费,计划用 5年时间为全国培训 1万名消化病学领域专业人才。

达则兼济天下,心有多大,樊代明的舞台就有多大。

世界大学

2007 年,樊代明有了一个新的角色——第四军医大学校长。他一上台平静的校园就沸腾起来,学校做出了一个让人咋舌的目标:在建校 80( 2034年)至 100周年时 ,把四医大建成世界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新校长有新目标——第四军医大学要放眼世界了。

在四医大 50多年的历史中,曾经创造过 70多个全国第一或唯一,硕果辉煌,大师辈出。然而进入新世纪后,只见青藏高原,不见珠穆朗玛的“塬状态”引起了樊代明的警觉。“在西北,我们仍然是最好的”,面对这些志得意满。樊代明较真了:“西北是落后地区,西北第一等于什么?”他所要的是世界名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樊代明踏踏实实地从精品战略抓起,他的精品战略包括精品课程、精湛医术、精尖成果、精优论文……

不管是外来的和尚还是本寺的高僧,都不允许用老生常谈。樊代明开精品讲座,展示“金刚钻”,只给你 10分钟。

首场讲座,第一位照例:“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

“停!‘今天’二字多余,删去。”樊代明较真了,“谁都知道是今天,不是昨天或明天。”这样近乎吹毛求疵的结果,四医大的精品讲座趋之若鹜。从附属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开讲,听众数十人;然后到大学的科学会堂讲,听众数百人;最后到大礼堂讲,听众近两千人。提前 40分钟就有人去占座位。有人不满足于当听众了,“好啊!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3年下来,樊代明设计了 10个“赛马场” ,精品讲座开了 100多场,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大学以教学为主,搞精品战略,精品课程首当其冲。上课了,樊代明领着一群教授坐在后排,与学生一起听讲。课上完了,开始过三关:听课的教授打分,学生打分,还要当堂出题测验,三关的及格率都要达 90%以上。有一关不过,砸!讲台一高,清高没了,清闲也没了,谁要再老和尚念经,讲台就上不去了。如此大浪淘沙,有讲师光荣上榜,有教授名落孙山。而结果只有一个,学生的底子呱呱叫。

学校规定,博士生发表的论文一定要发表到国际杂志上去,科学的水平要以世界定水准,要与高手过招,不然就缓授学位。有学生为此急得哭,樊代明拍拍他的肩膀:“我怕眼泪,可科学不相信眼泪,继续做实验吧。”为了完成研究,有的学生干脆把铺盖搬到实验室,昼夜连轴转,困了就在地板上睡一会,如此数月,结果出来了,论文也出来了。难道只有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才有水平吗?樊代明不愿争论,打开英文《公共医学网》,可以检索到他发表的 222篇国际论文。樊代明说:“等哪天中国科技超过美欧了,他们就会来中文期刊发表论

文。但现在中文期刊浩如烟海,能被国外引用的有多少?所以,我们要走向世界,还不得不借用国际杂志这个平台。”

随着精品风暴的推进,你不抓精品,就请你靠边,学校的作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路上的四方步变成了小跑步;夜晚的星星之火变成了灯火辉煌;胖子变苗条了,营房处长体重 1年降了 8公斤;招待费一年减少了 1/3,谁也没时间吃吃喝喝了。人人“自危” ,而樊代明要的就是危机感。

2007年,互联网上出现了四医大基础部公开选拔 10个教研室主任的公告。不论校内校外,国内海外 ,有本事就请!呼啦啦报名一大群,然而仔细掂量后,大多被任期目标吓退了。 6个目标 22个指标都是瞄准国际先进的,其中一条是主办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你是谁?你说开会就开会?你能把本学科的国际权威请来吗?应聘者先发表“就职演说”,包括樊代明在内的 5个院士、 5个“长江学者”当评委,然后回答三个问题:你干过什么?你想干什么?你能干什么?如此这般, 23个新人走上正、副主任的岗位。从德国归来的李臻当了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她还是个讲师 ,不到 34岁。有何感想?李臻说,“开始没想参加,结果我一讲完,后面与我竞聘的人放弃了。”另一个小帅哥尹文当上了中心实验室主任,“开始认为这不过是走过场,但看到原主任的自然科学基金才 30万,我就拿到过 400多万,干嘛不试一把?”应该说,那批卸任的主任也绝非等闲之辈,大多是著名教授,不是庸才让位给人才,而是老的让位给新的,慢的让位给快的。生理教研室主任裴建明才 41岁,他上任之前,科里原来没一张奖状,现在挂满一面墙,全科平均年龄 35岁,有两个“杰青”、两个“长江学者”, 3个总后“三星”人才,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单位。

是的。“精品风暴”刮走了苟安心态,刮出了勃勃生机。科室主任要竞聘,行政干部要打擂,那好,我不想当“官”,舒舒服服当个医生咋的?西京医院的一位医生是从某总医院调来的尖子,想不到在年终考核时就被列入末位淘汰对象之一。

樊代明抓工作的确是狠, SCI论文 ,一个不许例外; 19大精品工程,一项也不放松。他还得狠下去,不狠就出不了精品,就没有四医大的明天。而他本人就是一部“机器”。起床号一响,起床、洗漱、出门、没影了,不到深夜不回家。

在“精品风暴”的洗礼下,不到四年 ,就已经收获了第一批果实:第四军医大学有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肿瘤生物学);新增了 4个国家重点学科(总数增为 19);连获三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新增了 2个院士(总数增为 4);新增了 3位 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总数增为 4)。国家和军队新、特药研发申报中 ,学校获科研经费居全军首位;全校发表 SCI论文,居全国医科院校第一 ,其中附属西京医院名列全国医疗机构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项目和资助金额再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

思路对了,樊代明其实并不愁不出成果,就像春天来了,种子自会发芽。他只是通过“风暴” ,在学校营造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氛围,让四医大彻底告别“塬状态”,向世界之巅挺进。那是他的梦想,一个医务工作者最朴素的理想;那也是他的责任,一个将军校长引领自己团队从胜利挺进另一个胜利的能力写照。

(郭晓斌 张 远 徐叔威 徐 锋 任伟峰)

来源:陕西日报 5月 6日 5版

http://www.sxdaily.com.cn/data/kjxw/20110506_88171624_1.htm

 

 

陕科技大奖空缺五年迎得主 张锦秋樊代明各获百万

核心提示: 空缺五年后,陕西省科学界最高级别奖励再次迎来得主——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消化病学专家樊代明获得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两人各获 100万元奖励。

荣获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上台领奖,省委书记赵乐际紧走几步迎上去握手祝贺本报记者 张杰 摄

空缺五年后,陕西省科学界最高级别奖励再次迎来得主——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消化病学专家樊代明获得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两人各获 100万元奖励。

昨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大会召开,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分别为两位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颁奖。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宣读了《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除了授予张锦秋、樊代明“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外,省政府还授予“ MG900/2210-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等 35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授予“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 92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予“ 1QFYM-100A1型烟草四位一体机改进研发和推广应用”等 117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同时,还授予德国籍国际知名文物保护专家沃尔夫施奈斯拉格等 4位外国专家“陕西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荣誉奖”。

赵乐际、赵正永、马中平、娄勤俭、江泽林、宋洪武、孙清云、魏民洲、罗振江、朱静芝、吴登昌、姚引良、景俊海等省上领导,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等科技部领导出席大会,大会由省委副书记王侠主持。

大会指出,未来五年,全省将以统筹科技资源为核心,破解我省科技资源雄厚但仍不是科技强省的瓶颈。

赵乐际在大会上强调,要高度重视科技发展,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突破生物医药、食品安全、营养生活等健康科学领域的核心技术,推广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等生态建设技术,从根本上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陕西科技综合力量处于全国前列,但科教优势与经济发展长期不相匹配。赵正永指出,要破解这一“陕西现象”,重要途径是要统筹科技资源。我省将以企业为主题,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同时,以需求为导向,推动重大和关键性技术的攻关,以项目为纽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不断提升。省属院所今年底都要转制为科技企业或集团,并改制为股份制,为上市打好基础。

大奖得主说心声

“我会退居二线”“我是老当益壮”

大会结束后,两位最高成就奖获得者一前一后走出陕西宾馆大礼堂。在礼堂外,樊代明追上张锦秋,握住她的手直呼“老师”,而张锦秋也握住樊代明的手,连称“领导”。“我是工程院院士,他是工程院副院长,就是我的领导。”张锦秋笑着说。而樊代明尊称张锦秋为“老师”,“年龄比我大,成就也很高,所以要称老师。”

张锦秋说,“我从心眼里感谢三秦父老,因为是他们的认可,让我增强了信心,受到了鼓舞,在建筑设计上一个接一个地探索。”对于未来,她表示会“退居二线”,“为年轻的建筑师们当好老师、顾问。”

在樊代明看来,自己“老当益壮”:“在医学领域,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要攻克的难题还很多,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认为,科技在陕西的发展,就是要依靠创新,包括科技机制的多方面创新。

新闻链接

还有 3人获过最高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自 2002年设立以来,此前已产生过三位获奖者:“杂交油菜之父”李殿荣 2003年度首获该奖项;

2004年度,国际知名古生物学家舒德干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立同再次获该奖。

此后,该奖项一直空缺。

消化病学专家 樊代明

“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是世界胃肠病大会主席,著名消化病学、肿瘤学专家。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

虽是科学家,但樊代明很幽默:“我一个人占了这么多职位,现在就业紧张,这不利于就业。”并坦言自己能“忽悠”,能宣传陕西、西安,让美国、日本、香港等公司到陕西来投资,免费给医院送设备。

华商报:得知获奖您和谁最先分享喜讯?

樊代明:当时学校正在开常委会,是和学校班子成员分享了这个消息。这是四医大的光荣,是解放军的光荣,也是医学科学界的光荣。

华商报:这个奖已空缺 5年,您觉得是哪方面原因造成的?

樊代明:问题肯定不全出在科学家身上。这就像种地,种不出麦子要怪锄头?如果排除这个原因,就要看是种子、土地,还是种麦子的人出了什么问题。

华商报:陕西是科技资源大省,但资源并没有有效转化成生产力。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樊代明:这需要相关人员敢于在科技上进行投入,不要怕失败。低投入高产出最好,但高投入高产出也没问题。不能高投入低产出,或者等投入等产出。

华商报:您在陕西生活了 33年。您觉得陕西的科学氛围,对您和您的团队有哪些帮助?

樊代明:我是重庆人,当初离开重庆到西安时,我还想着毕业后要回到家乡,但最后留在了陕西。陕西是个好地方,人杰地灵。这个地方很适合读书,安静,诱惑也少。但陕西的经济、观念还是有些滞后。

华商报:您有哪些经验、甚至是教训,要和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分享?

樊代明:永远向前走,否定到最后。

你站在一个原点,任何方向都是前方,关键看你朝哪个方向走。一旦选定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一路向前,不要因为前方有阻力就退缩、四周有诱惑就停滞。否定到最后,是说向前走时,要抱着否定的态度。你站在一个山顶要去另一个更高的山顶时,肯定要先下坡,然后再上坡。要是想直接走过去,肯定会摔下山去。在山顶时不要骄傲,在谷底也不要气馁。谷底已是最低点,任何一步前进都是进步,是上升。本报记者 冯强

来源:华商网

http://news.hsw.cn/system/2011/05/06/050926877.shtml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西安召开

赵乐际赵正永张来武讲话 马中平江泽林郭永平宋洪武孙清云魏民洲姚引良等出席王侠主持娄勤俭宣读奖励决定

本报讯 5月5日上午,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西安隆重召开。会议总结“十一五”我省科技事业发展,部署“十二五”科技创新任务,安排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等工作,表彰201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省委书记赵乐际,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王侠主持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娄勤俭宣读《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决定》。与会领导向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张锦秋、樊代明及一等奖获得者颁了奖。

相关新闻

最高成就奖空缺5年后昨日颁出

张锦秋樊代明两位院士每人获奖100万元

本报讯 昨天上午的全省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樊代明获颁“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每人获得奖金100万元。此前,出于“宁缺毋滥”的原则,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空缺已有5年。

樊代明

我对陕西走向“科技强省”充满信心

“陕西是一个科技大省,有诸多科研院校和科技人才,也有很多科技成果。我自己只是这个科技力量中的一分子,我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地努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樊代明说。

目前,我省科技综合力量处于全国前列,但长期以来,我省科教优势与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被一些专家学者和社会称之为“陕西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樊代明表示,他对我省下一步从“科技大省”走向“科技强省”充满信心。“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前提下,我们不断进行机制改革,采取各种措施鼓励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这样的道路之下,我省在科技方面肯定大有发展,我坚信光明的前途就在不远的地方。”樊代明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现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四军医大学校长,是我国著名的消化病学专家,他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由他主持完成或参与完成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及多项军队科技进步奖项。

来源:西安晚报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1-05/06/node_55.htm

 

 

陕西科技大奖喜产“双黄蛋”

5月5日,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西安召开,连续5年空缺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颁发给了建筑专家张锦秋和消化病专家樊代明,两人分别获得100万元奖励。

图为赵正永为樊代明颁发获奖证书。 本报记者 李宗华摄

5月5日,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在西安召开,陕西省2010年度科技进步奖揭晓,共有244个项目分获一、二、三等奖。同时,连续5年空缺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颁发给了建筑专家张锦秋和消化病专家樊代明,两人分别获得100万元奖励。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省委副书记、省长赵正永,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来武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王侠主持。

赵乐际在讲话中强调:“发展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关键是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我省人才济济,有100多万在校大学生、100多万科研人员。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仍然必须坚持不懈地做好育、用、引、储等重点工作。”

244个项目各有归属

省政府决定,授予张锦秋和樊代明两位院士“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授予“MG900/2210-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等35项科学技术成果“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92项科学技术成果被授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QFYM-100A1型烟草四位一体机改进研发和推广应用”等117项科学技术成果被授予“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授予沃尔夫•施奈斯拉格等4位外国专家“陕西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荣誉奖”。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其中2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得,80万元作为获奖者的科研补助经费。

36条“科技策略”推出

昨日会上,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由36条“科技策略”汇编的《决定》,吹响了陕西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集结号。36条也成为陕西科技工作“十二五”的关键词。

陕西科技发展规划出台

昨日下发的《陕西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关中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陕北以新型能源化工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重点,陕南以发展绿色科技和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为重点,带动和支撑全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首席记者 赵明 记者 王嘉 实习生 权永乐

人物专访

2010年度获奖者樊代明

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工作,在胃癌的诊断与预防研究、终末期肝病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以及新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及多项军队科技奖励。

来源:三秦都市报

http://esqb.sanqindaily.com/sqdsb/20110506/index.htm

上一条新闻:科教网:“患者满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记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获得者樊代明
下一条新闻:陕西最高成就奖空缺5年昨颁出 两院士获百万
 
资讯中心
·西京消化病医院第六十六期全国高
·樊代明院士连续五年在中华医学会
·[中国科技网]第四军医大学摘得国
·[中国新闻网]第四军医大学摘得国
·[法制日报]樊代明团队获国家科技
·[人民网]第四军医大学摘得国家科
·[中青在线]四医大樊代明院士领衔
·[解放军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
·[法制日报]樊代明团队获国家科技
·西京医院郭学刚团队研究成果获评
·樊代明院士荣获2016年度十大医学
·樊代明院士领衔喜获国家创新团队
·[光明日报]第四军医大学获国家科
·西京消化病医院4篇文章在2016美
·郭学刚、潘阳林团队临床研究成果
·西京消化病医院吴开春副院长当选
·西京消化病医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例
·西京消化病医院顺利进入第二批国
·世界消化病学会培训中心花落西京
·消化系肿瘤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申报
友情链接: 第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中国便秘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c)西京消化病医院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方式:陕西省西安市长乐西路127号 邮政编码:710032
浏览人数12297345次  陕ICP备09015909号